成人直播

学生活动
学生活动
成人直播  >  学生工作  >  学生活动  >  正文

    【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】蓉城网事:数字笔记,写满与成都的温情联结

    2024-11-28  点击:[]

    初到成都时,我总爱在周末背着书包穿梭街巷:看武侯祠红墙竹影映着阳光,听春熙路商圈里此起彼伏的方言,尝锦里巷口冒热气的糖油果子——这座满是烟火气的城市,用细腻的日常慢慢接纳了我这个异乡学子。而网络,成了我融入成都、读懂成都的重要桥梁。从解锁非遗文化的新表达,到参与城市治理的小实践,再到帮长辈跨越数字鸿沟,我在一次次与网络的互动中发现:原来外来者的青春,也能通过数字力量,为这座城市添一份独特的温情。

    一、抖音里的川剧:异乡视角下,让老手艺“潮”起来

    去年秋冬之交,我在宽窄巷子闲逛时,被“悦来茶馆”里的锣鼓声吸引。走进一看,72岁的李师傅正表演川剧“变脸”,水袖翻飞间,脸谱接连变换,台下掌声不断。可散场后,我却听见李师傅和茶馆老板叹气:“年轻人觉得川剧‘离自己太远’,周末的票常卖不完。”这话让我心里一动——来成都前,我只在课本里见过川剧的介绍,若不是偶然撞见这场表演,或许永远不会知道这门手艺的魅力。作为外来学子,我能不能用自己熟悉的网络方式,让更多同龄人看见川剧的美?

    我拉上室友找到李师傅,说明想帮他拍短视频的想法。老人起初有些迟疑:“你们外地娃娃,也懂川剧吗?”我们笑着解释:“不懂,但我们懂年轻人喜欢看什么。”那之后的两周,我们利用课后时间泡在茶馆:镜头从李师傅化妆时的细节切入——油彩在指尖晕开,描眉笔勾勒出精致的“蝴蝶脸”,再把“变脸”的瞬间与成都街头的霓虹灯、地铁人流剪在一起,配上一段融合流行节奏的背景音乐,歌词里写“老戏台的故事,00后也能听明白”。

    没想到,这条1分28秒的视频,3天内收获了18万点赞。评论区里,有和我一样的外地学子留言“下周就去茶馆打卡,原来川剧这么酷”,也有成都本地网友说“从小听长辈提川剧,第一次觉得离自己这么近”。更意外的是,李师傅主动找我们学“直播”——现在每到周末,他会提前在抖音预告表演,还会在直播里教大家简单的“变脸”手势,常有大学生组团来茶馆,连带着周边的小吃摊也热闹了不少。

    这件事让我明白,外来者的视角或许更能发现文化的“新鲜感”。网络不是非遗的“旁观者”,而是我们这些异乡学子为传统文化“破圈”的纽带。当川剧的唱腔透过手机屏幕传到各地,当老手艺因为年轻人的传播重新焕发生机,我忽然觉得,自己和成都的距离,又近了一步。

    二、小程序里的绿道:指尖反馈,感受城市的“温度”

    成都的春天,最让人难忘的是蓉城绿道的风景。今年3月,我和室友第一次沿绿道骑行,从青龙湖出发,计划绕到绕城高速段。可骑到半路,我们发现一段约200米的绿道没有路灯,傍晚天色渐暗时,不少骑行者只能推着车慢慢走。“这么美的绿道,缺了路灯太影响体验了。”室友小张提议,“要不试试在‘蓉城政事’小程序上反馈?”

    作为初来乍到的异乡人,我原本以为这类民生问题离自己很远,抱着“试试看”的心态,我们打开小程序,找到“市民建议”板块,上传了绿道路灯缺失的照片,详细标注了位置,还附了一段傍晚骑行的短视频。提交后,我没抱太大期望——毕竟我只是个外来学子,这样的小建议会被重视吗?

    没想到第二天一早,我就收到了小程序的回复:“已将问题转至成都兴城集团,将尽快核实处理。”更让我惊喜的是,3天后我们再去骑行时,那段绿道已经装上了太阳能路灯,暖黄色的灯光沿着绿道延伸,像一串落在草地上的星星。骑行时,遇到一位本地大叔,他笑着说:“你们年轻人敢提建议,政府也真听,这就是成都的‘巴适’!”

    这次经历让我和室友组建了“绿道观察员”小组。我们在小红书上开通账号,每周分享骑行攻略:哪里的樱花正盛,哪段的补给站最方便;遇到路面破损、指示牌不清的问题,就及时拍照反馈。有一次,我们发现绿道某段的共享单车乱停放,影响通行,反馈后不仅很快有工作人员来整理,还收到了“感谢青年参与城市治理”的留言。现在,我们的账号有了2000多粉丝,不少外地游客会在评论区问“第一次来成都,绿道骑行该注意什么”,我们都会耐心回复——原来,不管是不是本地人,只要愿意用网络发声,就能为这座城市的美好出一份力。

    三、朋友圈里的熊猫:帮长辈“走进”我的成都生活

    今年五一,老家的外婆来成都看我。刚到那天,她拿着手机犯了难:“想挂个医院的号,怎么点半天都找不到入口?”看着外婆老花镜后的焦急,我忽然意识到:我熟悉的成都数字生活,对长辈来说却是道“难关”。

    那之后,我开始手把手教外婆用手机:把“成都医保”“天府通”APP放在桌面最显眼的位置,用手写笔记记下挂号步骤,比如“先点‘医保电子凭证’,再选‘预约挂号’,选四川省人民医院就行”;还帮她关注了“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”的公众号,每天推送的熊猫视频,成了外婆饭后的“固定节目”。有一次,我带外婆去熊猫基地看“花花”,她对着熊猫拍了好多照片,在朋友圈配文“跟着孙女看成都的大熊猫,真可爱”,很快收到了老家亲戚的点赞,外婆笑着说:“现在我也能跟你一起‘逛’成都了!”

    受这件事启发,我和班里来自不同省份的同学一起做了一份《成都生活数字指南》H5。里面没有复杂术语,只有“怎么用天府通坐地铁”“怎么在美团买锦里门票”“怎么预约博物馆”这类实用内容,还配上了清晰的截图和语音讲解。我们把H5发到学校公众号和社区群里,没想到转发量很快破了千。有位社区阿姨留言:“我女儿在成都读大学,之前总担心我来不了,现在有了这份指南,我也敢独自来成都看她了——谢谢你们这些外地学子,让成都更有人情味。”

    原来,网络的意义不止于信息传播,更在于连接情感。当我帮外婆把“陌生的成都”变成“可触摸的生活”,当屏幕两端的笑容透过微信传递,我忽然明白:异乡学子与成都的联结,早已在这些数字温情里,变得格外牢固。

    来成都求学快两年,从初到时的陌生,到如今把这里当成“第二故乡”,网络见证了我的成长,也让我参与了这座城市的美好。我曾用抖音让更多人看见川剧的魅力,用小程序为绿道添一盏路灯,用朋友圈帮长辈走进成都——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,都是我作为异乡学子,用数字力量与成都对话的方式。

    未来,我还想带着相机走遍成都的老街巷:拍一拍巷子里的茶馆如何用直播吸引顾客,拍一拍郊区的农户如何用电商卖掉新鲜水果,拍一拍更多“烟火里的数字故事”。因为我知道,网络不是冰冷的代码,而是青年与城市共鸣的桥梁;青春也不是单薄的时光,而是我们用真诚与热情,把他乡的温暖,变成自己与这座城市共同的记忆。

    文案:李笑欧

    指导老师:杨赫祎

    上一条:班团风采 | 成人直播 2023级应用数学1班团支部“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”主题团课顺利开展
    下一条:【青年讲师团】“我和我的祖国”——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精神主题团课顺利开展

    关闭